“圍觀”西藏古籍保護工作者動人故事
善本、圖檔、竹簡、戲曲抄本等古籍,是祖先留下的智慧結晶,妥善保護它們并使之傳承下去,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浩大工程。據《齊民要術》記載,書籍修復的方法至少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經出現。而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,書籍的生產和傳播蓬勃發展,修復技藝也伴隨古籍千年流傳。古籍修復師們用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手藝,守護這些黃金般的書葉,使之歷經滄桑而又歷久彌新。12月14日,六集紀錄片《古書復活記》登陸CCTV9頻道,每晚10點檔,為你揭秘古書的“復活”之旅。
據悉,在古籍保護中,數字化掃描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,也是古籍再生性保護的基礎。通過數字化掃描,古籍才能夠“化身千萬”,在新的紙張、縮微膠片、光盤、硬盤等介質中永久保存。正如紀錄片中所說:“掃描和拍照,是對古籍生命的再次延續,無論制作成電子書等新的介質,還是影印再造,都會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數百甚至上千年前的珍貴古籍?!?/p>
此外,記者還了解到,《古書復活記》第五集主要講述了西藏自治區圖書館(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)進行藏文古籍普查和古籍修復保護的故事。其中,包括羅布林卡的古籍普查,南木林縣尼姑寺后巖壁新發現古籍的保護,尋訪藍靛金汁古籍的制作過程,選送參展全國重要古籍大展等內容。通過紀錄片的方式展現了西藏自治區圖書館(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)近年來在古籍保護工作中的各項重要節點,真實記錄了西藏古籍保護工作者克服自然、交通、設備各方面種種困難,竭盡全力保護古籍的動人故事。
相關資料顯示,西藏自治區圖書館館藏古籍版本多為刻本和寫本,梵夾裝為主,部分是用金、銀、瑪瑙等珍貴原料書寫而成,時代上起12世紀,晚至近年新刊發的古籍重印本,有元代的內地刻本、有西藏后宏期的各類寫本及伏藏文獻、也有傳世極少的善本、孤本。內容涵蓋《甘珠爾》《丹珠爾》等藏文佛經巨作,高僧大德文集、藏醫藏藥、天文歷算、歷史文學等各方面,這些對于藏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較高參考價值,也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。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
傳習經典 融古慧今:西藏自治區圖書館舉行“中華傳統曬書活動”
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充分展示西藏古籍保護重要成果,近日,以“傳習經典 融古慧今”為主題的“中華傳統曬書活動”在自治區圖書館舉行。[詳細] -
西藏已有305函珍貴古籍入選中國《國家珍貴古籍名錄》
西藏藏文古籍的收藏曾以寺廟為主,之后各地檔案館、圖書館和博物館開始著手相關收藏與整理工作,2009年,全區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啟動,2011年,西藏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成立。[詳細] -
學習古籍修復 體驗非遺技藝
10月21日,一名古籍修復師(左)在向體驗者介紹上海市非遺技藝“古籍修復”中的“補洞”工序。[詳細]